一、一定要睡8小时
美国睡眠基金会给出的睡眠建议时长:“对于成年早期(18-25岁)的个体和成年个体(26-64岁)而言,7-9小时是建议的最佳睡眠时长”,而这个睡眠标准概念似乎已经牢牢根植在人们的脑海中。其实,8小时的概念只是人类睡眠的平均数,落实到个体身上,这并不是睡眠时间的金标准。只要日间的工作生活不受影响,精神状态和体力均能保证,这样的睡眠时长便是足够的,这样的状态便不是失眠。相反,如果一味盲目地延长日间的睡眠时间,可能会促使机体分泌出大量促进睡眠的激素,使人们在日间昏昏欲睡。而这种昏昏欲睡又会妨碍晚上的深层睡眠,削弱睡眠系统,打乱生理休息期。只要有充分的深度睡眠,人体的生理机能就能得到充分的修复,免疫系统便能得到加强,而能量也能得到充分补充。
二、睡不着会令我生大病
人们常常对失眠本身感到恐惧,并容易过分关注不良后果,容易把失眠与健康状况下降、美丽容颜丧失甚至死亡直接联系在一起。一旦出现过睡眠时间的减少,就会对睡眠感到紧张,就会开始担心睡不着;这种对于睡眠的紧张、担心所产生的预期焦虑会直接影响睡眠时间。长期的紧张、恐惧会导致会使机体的内外环境都受到影响,而人们往往会直接将这些不良后果归因于失眠。失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担心失眠。假如睡在床上,不停地想象“失眠的恶果”,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会使机体更加警觉,睡眠反而会离你更远。这样不断地暗示,便使失眠成为自己生活的中心问题。
对于那些偶尔失眠一天的人来说,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什么都不做,偶尔一天的失眠本身并不会带来什么不良的后果,但对于此产生的恐慌是不必要的。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很强的,我们没必要对此过于担忧。
三、运动可以帮助睡眠
在白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可以消耗人体的精力,的确是可以帮助晚间的睡眠。但临睡前的3小时内的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则容易使身体处于亢奋状态,令人难以入睡而影响睡眠时长。
四、酒可以让人睡得更香
酒精有轻微的镇定作用,因而少量的酒精会让人很快地入睡,这也让人误以为酒能让人睡得更香。但在历年来有关酒与睡眠的27项研究的回顾研究中显示,酒精减少了人的睡眠周期中REM(快速眼动期)的时间。REM时间的缩短不仅会影响人们白天的状态,造成注意力无法集中、疲倦等,还可能对于个体的睡眠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另外,酒精容易刺激咽喉,可能会引起喉头水肿,从而影响人们在睡眠中的呼吸。特别是饮酒后睡着便鼾声大作的人,他们的睡眠质量其实并不高。
五、午间小憩能弥补睡眠的不足
很多人认为,既然夜间的睡眠不足,那么就倚靠白天的空闲时间打盹来弥补。但事实上,这种“弥补”有可能会打乱身体内部原本的生理节律。通常情况下,尽管每个人的生理节律不尽相同,但大体上的规律是与日升日落、昼夜规律相吻合的。因此我们的午睡时间应该控制在下午3点钟以前,即使白天感到十分困倦、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睡眠时长也应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最多不超过1小时。
六、治不好的睡眠
很多人在干预失眠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追求睡眠的维持时间。其实,对于睡眠时间的不满意也会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因此,正确理解自己的睡眠模式,认识到次日的学习工作、生活质量才是衡量睡眠质量最优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