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
保健常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健康科普 >>保健常识>正文
13年冷淡的家庭关系仅用六次治愈
更新时间:2024-03-28 08:20:33 | 点击次数:

 

平衡沟通疗法源于中医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传统文化的一些理念为核心基础,应用现代心理学的一些技巧打造的一套关系融合的疗法,它在关系解决中没有针对性,更多的是相互动态平衡,找失衡的点,关系的融合等。是关系解决过程中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患者张某因与同学关系紧张,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导致无法继续学业,遂寻求专业帮助。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张某的原生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初次会面时,张某表现出明显的面部表情僵硬,情感表达能力缺失。随着治疗的深入,逐渐揭示出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在张某接受个人治疗的同时,其父母也被邀请参与治疗过程,以便开展家庭治疗。

面对这对彬彬有礼、教养良好的父母,治疗师初步困惑于他们的孩子为何会出现心理问题。在首次家庭治疗中,治疗师采用了“阴阳归位”的策略,即首先让父母双方参与治疗,孩子先不参与,模拟核心家庭建立初始,以夫妻双方为核心的家庭模式。本次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原有的相互伤害的模式,为张某参与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环境。治疗过程中父亲不断指责母亲,在家里没有把孩子带好,自己在外面打理好就可以了,甚至父亲认为只要自己能够在外面做好外围的一切,家里带孩子就是母亲的事情,母亲很委屈并且抱怨着。在治疗师的引导下,经过不断地分析逐渐发现从刚结婚的时候夫妻关系就出现了问题,一直到孩子出生都是分床睡觉,一年只有一两次睡在一起,他们开始意识到,夫妻关系中的冷漠和缺乏情感交流,以及分床睡觉的习惯,直接影响了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沟通模式。通过治疗师的引导,父母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环境。这一次治疗让这一对夫妻认识到了归位的重要性。

第二次的治疗,由于需要继续对父母之间的情感进行调整,孩子暂时不参与进来,依然是对这一对夫妻进行家庭治疗。经过上一次的治疗,父母明白了和孩子之间相处,需要的是情感在前,道理在后,在一个家庭里面先讲情,然后才是讲理的过程。这几天父母放下手上的一切,一有空就去陪伴孩子给予孩子情感上面的支持,父母也渐渐回归到自己的位置上,这一次治疗目的是帮助夫妻做情感上的融合,让他们知道夫妻就是围绕着这个“家”而不是个人,在这样家里,夫妻结合到一起才是阴阳整体,也就是说夫妻双方是荣辱与共的,在这一理论指导思想下,这一对夫妻明白了很多,他们也理解了为什么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出现那样的问题,在这一次治疗过程中,明显发现这一对夫妻在治疗时候坐的位置靠近了一点点,这个距离反映的就是心理距离的拉进。

第三次治疗,张某及其父母共同参与了关于家庭关系失衡点的探讨。治疗师帮助家庭成员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失衡的地方,识别并理解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家庭和谐。有父母之间的,父子之间的,母子之间的,当他们理解到自己在家庭里面的关系失衡的点在哪里后,张某的表情和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一次结束后三个人在治疗师的要求下拥抱一下,但是孩子还是有点拘谨,不愿意,事后问询孩子,这个孩子怕父母认识不到位,他不太相信父母会改变,这么多年了,不一定能够改,孩子带着这样的认知是很正常的。在这一次治疗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加融合,虽然孩子还有点不相信,但是父母更加地把情感给予孩子,他们相处融合点越来越多。

第四次治疗,家庭成员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重新审视并调整了他们的相处模式。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在新的关系模式下相处。这一转变不仅让家庭成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使他们认识到,在家庭关系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共同努力走向和谐的必要性。

第五次治疗,家的回归,关系融合,本次治疗目的是让在这个家里的人知道一切都是以“家”为中心,而不再像过去那样都是为了个人,而且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也都去做好自己的角色,把家建设好,在关系的融合上他们明白了在关系里面没有对错,只是大家走进了一个误区里面,就像走了一个弯路一样,加之一些文化的影响,“死要面子活受罪”那种状态,现在在治疗师的指导下,他们变得更加的亲密,相处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六次治疗,在治疗师的协助下,张某的家庭实现了真正的融合。家庭里面的成员都知道了这个家的重要性,他们也懂得了怎样相处。一进来三个人坐在一起,母亲说:“我们这个家没有问题了”。父亲也这样说,孩子也点了点头,父亲的手还时不时搭在母亲后背上。最后一家三口手拉着手走出治疗室。

家庭成员之间的自然互动和相互支持,使得张某能够重新融入社会,继续他的学业。尽管之前有专家预测张某的症状需要长时间才能痊愈,但经过本次两周的治疗,张某已经显著好转,并成功重返校园。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家庭治疗在改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图片

科室介绍

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危机干预科长期致力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服务,深耕学科理论知识的实践与应用,逐步探索并形成了涵盖睡眠障碍、药物依赖、物质成瘾、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自闭症、多动症、双向情感障碍、青少年学习障碍、精神康复等多分支的专业治疗团队。团队秉持着“专业服务,真诚接待,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原则,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宗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讲座及科普知识宣传,先后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队、心理救援队、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线上平台“甘心爱聆”,目前获批甘肃省科普基地,实行社区一医院、学校一医院、各企、事业单位一医院的多效联动机制,成为了甘肃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目前科室共有专业心理治疗人员11名,其中包括精神科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1名,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心理治疗师6名,海外留学心理学硕士心理治疗师1名,应用心理学本科治疗师2名,内观治疗师1名。中心成员在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心理协会等多个协会任职。

     心理咨询门诊:周一到周日8:00-12:00;14:30-17:30

     咨询电话:0931-6969299

 
 

 




友情链接
 门诊咨询电话:0931-6969600(白天)0931-6969601(夜间)
工作日投诉电话:0931-6969399 非工作日投诉电话:0931-696960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和政西街1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194号 陇ICP备15002749号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
事业单位标识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