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
廉洁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纪检建设 >>廉洁文化>正文
魏征为何被皇帝称作“一面镜子”
更新时间:2023-08-16 17:16:09 | 点击次数:

魏征,字玄成,唐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历史上负有盛名的谏臣,曾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等职。

魏征的父亲去世时,他还十分年幼。贫寒的家境磨砺出魏征坚毅的性格,让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勤奋学习,涉猎广泛,很快就达到“通贯书术”的程度。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魏征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直到公元617年,他被武阳郡丞元宝藏推荐,加入了李密的瓦岗起义军,受到器重。公元618年,魏征随李密归降大唐。之后,受到太子李建成的礼遇,被任太子洗马,成为其谋士。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欣赏魏征的直率,又素来看重他的才能,于是不计前嫌,任他为詹事府主簿,很快又提拔他为谏议大夫,对他颇为信任倚重。

魏征也忠心辅佐李世民,直言纳谏,毫不隐瞒。他时时提醒李世民,要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前后进谏三百余事。李世民曾把魏征比作良匠,把自己比作矿石里的金子,认为魏征能让金子成为宝贝。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魏征之谏都是为了江山社稷,丝毫没有自己的私利。不论是他提出的“偃革兴文”,还是他建议的“廉听广纳”;不论是他进言的“知人善任”,还是他忠告的“居安思危”,无不反映出他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这其中也包含着对黎民百姓的体恤和爱护。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魏征的政治思想之一,反映了他对君臣关系的认识。有一次,李世民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魏征回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他引用唐尧、虞舜“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为正面案例,以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听偏信,致使国家灭亡为反面典型,论述君主应该兼听纳下,避免闭目塞听、独断专行,臣子应该发挥才干、匡弼时政,这样君臣一心、上下一体,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

魏征还主张推行教化,让社会保持平稳安定,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屡次劝谏皇帝停止战争,轻徭薄赋,布德施惠,力戒奢靡。在用人方面,魏征认为要善于识人,扬长避短,同时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李世民采纳了这些建议,制定了经国治世的基本国策,对于“贞观之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公元643年,魏征因病去世,享年63岁。唐太宗悲痛不已,罢朝五天,下诏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赐谥号“文贞”,予以厚葬。魏征的夫人裴氏说:“魏征一生俭朴,葬礼排场太大,与他平生志愿有违。”唐太宗听魏夫人说得于情于理,只得为魏征举行了非常简单的葬礼。

后来,唐太宗还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避免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由此可见魏征在唐太宗心中的分量。

明君、名臣联袂烘托出大唐盛世气象,而魏征的风度也成了“贞观之治”的最大软实力。(维宏)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友情链接
 门诊咨询电话:0931-6969600(白天)0931-6969601(夜间)
工作日投诉电话:0931-6969399 非工作日投诉电话:0931-696960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和政西街1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194号 陇ICP备15002749号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
事业单位标识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