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拿到"低位直肠恶性肿瘤"诊断书时,中年患者曹某的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肿瘤距离肛门口仅3厘米,这个冰冷的数字意味着:若直接手术,他将永远失去肛门功能,余生与造瘘袋为伴。绝望之际,我院普外科联合多学科团队接力救治,为他劈开了一条通往新生的路。
面对这道"保肛还是保命"的难题,我院立即启动肿瘤多学科会诊(MDT)机制。胃肠外科、肿瘤科、放疗科、麻醉科、影像科的专家围坐一堂,对着片子反复推演:肿瘤位置极低,直接手术风险高、功能保留难;但新辅助治疗或许能让肿瘤"缩小退缩",为保肛争取机会。经过数次讨论,团队最终定下方案:先通过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缩小病灶",再伺机手术。
接下来的8个月,成了医患共同的"攻坚期"。每周的随访中,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盆底不适感,对比每次的影像报告调整方案;护士会耐心叮嘱饮食注意事项,帮他缓解治疗带来的不适。患者也咬牙坚持着,从最初的恶心乏力,到后来渐渐能正常吃饭、散步——他明显感觉到,盆底的坠胀感轻了,复查的CT片上,那个曾让他恐惧的肿块,正在一点点变小。
当最新的评估显示"肿瘤退缩至可手术范围"时,手术团队立刻启动术前准备。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无影灯下,医生们面对的是3厘米"方寸之间"的挑战:既要彻底切除肿瘤,又要精准吻合肠道,还要保护周围神经和括约肌功能。凭借着对盆底解剖的熟稔和毫米级的操作精度,团队在腹腔镜的高清视野下小心翼翼剥离、吻合,最终成功完成了这场"极限保肛"手术——当确认肛门功能得以保留时,手术室里的每个人都松了口气。
但康复之路从不是坦途。术后患者推回病房,医生护士发现患者呼吸频率突然下降,血氧饱和度骤降——是罕见的麻醉药物二次蓄积引发的呼吸抑制!即刻开始了紧张的抢救通常呼吸道的同时麻醉科医生第一时间赶到,推注拮抗剂,调整药物,监护仪上的数值在紧张的抢救中逐渐回稳;术后第8天拔引流管时,暗红色血液突然涌出,胃肠外科医生迅速判断为深部小血管渗血,压迫、止血、扩容……两次危机,都在医护人员的分秒必争中化险为夷。
出院那天,患者特意穿上了干净的衬衫,紧紧握着主刀医生的手:"从没想过还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是你们把我从'绝路'上拉了回来。"
这场跨越一年的救治,是多学科协作的生动注脚——从MDT会诊的精准决策,到8个月治疗中的动态调整,从手术台上的技术突破,到术后两次危机的沉着应对,每一环节都凝聚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坚守。未来,我院将继续以多学科协作织密生命保障网,用技术与温度,为更多患者改写生命轨迹。
为了表达这份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患者及家属将锦旗和感谢信送至党委书记办公室。信中,他们详细回顾了住院期间感受到的点滴温暖和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普外科团队的深深谢意。
院党委书记郑晓锋热情接待了患者及家属一行,郑重地接收了锦旗和感谢信。他表示,患者的康复和认可是对医院工作最大的肯定和鼓励。这面锦旗和这封感谢信,承载的不仅是患者及家属的感激之情,更是对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辛勤付出、无私奉献精神的褒奖。医院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医德医风建设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普外科团队展现出的精湛技术、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正是医院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医院将以此为契机,号召全院职工向普外科学习,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守护陇原百姓健康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