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初至今,她三次请缨奔赴抗疫一线。期间,她不顾个人安危,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与疫情殊死较量的最前线,彰显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她就是省二院重症监护室主任、支援兰州新区医疗队副队长——刘雯。
在兰州新区,她与“病毒”殊死较量、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抢救新冠患者。
今年3月初,兰州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爆发,按照甘肃省卫生健康委要求,抽调87名医护人员组建了一支医疗队,接管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新区分院一病区,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先后圆满完成兰州肺科医院、兰州新区后备医院新冠肺炎救治工作的刘雯,主动请缨,踏上了第三次抗疫征程。
作为医疗队副队长,刘雯主管医疗救治工作。到达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新区分院后,医疗队迅速进入准备状态,当天即接受院感培训、穿脱防护实操及理论考试,前期院内扎实培训全部考核合格。第二天早晨8:00,刘雯带领医疗队准时进入病区,熟悉新冠救治病区的所有流程,诸如接诊患者、安排检查、救治患者及与省级救治组、中医专家组会诊等流程,信息系统操作,物资准备,病房消杀及病床整理等。医疗、护理各分6组,每组设小组长,责任到组。医疗队员认真倾听、详细记录及反复操练,生怕遗漏重要环节。
3月24日8:00,这一天刘雯记得格外清楚,因为她们接管的一病区开始收治患者 ,其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人、有3岁的小患者,也有精神分裂症病史和高危因素患者,患者情况较为复杂,这让刘雯感觉身上的责任和担子更重了,但在刘雯看来,压力就是动力,救治情况越复杂,越是需要统筹管理能力和更多的耐心细致。于是,刘雯每天与队员们6点起床,早早来到病区,详细了解患者基础疾病及病情、流行病学、核酸检测情况,并结合CT结果确定患者分型,及时上报信息给省卫健委……,有时,刘雯和她的团队一忙就忙到了凌晨两三点,第二天6点照常起来,开始查房。
隔离病区患者多,但每一位患者的信息刘雯都了如指掌,她被亲切的称为病区的“活字典”,这个称号背后是刘雯和团队的仁心仁术。为了及时、精准掌握患者信息,刘雯每天早晨雷打不动的与各小组长进救治病区查房,仔细询问每位患者症状、饮食、睡眠、情绪及治疗后症状改善等方面情况,监测静息、活动后血氧饱和度,动态及时评估病情。对于病情加重或有反复及患有精神疾病的特殊患者,刘雯和团队要重点查房。对存在焦虑、恐惧、失眠等的患者,除现场做好耐心解答、鼓励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外,刘雯会及时汇报医疗队队长何蕊芳,并与心身疾病科专家进行心理疏导。每次查房后,刘雯都要梳理每一个患者的情况,调整医嘱及安排第二天核酸采集和治疗,并及时与兄弟医院救治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指导患者个体化中药及增强免疫治疗,加速清除体内病毒。
刘雯总说,病房是最真实的人间,藏着悲伤也演绎着感动弥漫着温情,有时让她感动的眼含热泪,有时给予她前行的力量。
一位母亲为了照顾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且有精神分裂症病史的19岁的儿子,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毅然决然陪同儿子转至省院兰州新区分院隔离一病区住院治疗,同为人母的医护人员无不被母爱的伟大而感动,住院期间,这位患者多疑、敏感、对采集鼻咽拭子核酸极度恐惧不能配合,刘雯和何蕊芳副院长及心理专家团队每天耐心解释、安慰、沟通交流,在生活上细心照顾,患者情绪逐渐稳定、配合检查,于4月12日顺利出院。在出院当天患者手写感谢信,感谢一病区省二院医疗团队。
在刘雯眼中,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和关怀同样重要,对于患者治疗的药物和医护人员的爱缺一不可。在收治的小患者中,有两个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来到隔离区,每天巡查病区刘雯都会与多交流一会儿,叮嘱孩子们按时吃饭、睡觉,多给父母打电话;叮嘱孩子父母多与孩子交流,给予孩子更多鼓励、温暖;也叮嘱同病房姐姐、叔叔、阿姨多照顾两位小朋友,每天带上孩子们适宜运动,刘雯像极了一个“唠叨”的母亲。其中一位小朋友的奶奶给刘雯发微信说:“得知孩子被感染时觉得天都塌下来了,每天焦虑不安、紧张、担心恐惧”,隔着屏幕,刘雯感受到家人的担忧,于是每天坚持通过电话微信告知奶奶、妈妈小患者的生活和治疗情况,让她们安心,当得知小患者即将出院,奶奶激动的给发红包表示感谢,刘雯婉言谢绝,她说:“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家属的信任和支持让我们倍感欣慰和自豪”。
看着患者一一出院,面对着空荡荡的病区,刘雯满是欣慰,在何蕊芳队长的带领下,在同仁们的齐心协力下,经过22天的奋战,省二院支援新区医疗队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抗疫答卷。